01-03

第一卷:低语的回响 • 第三章:不存在的幽灵
最后更新: 2025年7月19日 下午2:15    总字数: 2206

苏晴。

这两个字,像一枚烧红的烙铁,深深地印在了林默的脑海里。

这不是一个常见的名字,但也不算特别稀有。林默回到电脑前,深吸一口气,开始了他最不擅长,也最不信任的调查方式——网络搜索。

他在社交媒体、专业人士网络、大学校友录里输入“苏晴”这个名字。成百上千个结果跳了出来。有的是网红博主,有的是企业高管,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学生。

哪一个才是他要找的人?

父亲的便签上说:“她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‘图案’。” 这句话太过模糊,根本无法作为筛选条件。

林默关掉所有网页,闭上了眼睛。他将右手食指轻轻放在鼠标上,左手则握着父母日记本里那个用红笔画出的复杂符号。

他开始放空思绪,将精神沉浸在‘认知共鸣’的状态中。他并非在茫无目的地搜索,而是在追踪那个符号在数字世界留下的‘概念回响’。他的感知自动过滤掉99%的无用信息,像一台超自然的示踪器,专门锁定那些讨论‘信息悖论’、‘无法解释的图形’、‘加密学难题’的边缘地带。

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,一丝微弱的、几乎无法察觉的“异常”被他捕捉到了。

那不是一个具体的人,而是一个……论坛帖子。

一个五年前发布在某个极客论坛上的加密帖子,标题是:‘求助:有没有人见过这个‘图案’?它似乎在对周围的数据进行信息侵蚀,但又无法被任何杀毒软件识别。’

帖子的内容只有一个附件——一张图片。

林默的心脏骤然停跳。他猛地睁开眼,点开了那个帖子。经过几秒钟的解密,图片显示了出来。

那是一个比他父母日记中更简单、更原始的符号版本,但核心结构一模一样!

发帖人的ID是:“SQ_Cipher”。

帖子下面只有寥寥几条回复,大多是嘲笑和不解。

“楼主,你是不是看错了?”

“这不就是个普通的乱码图吗?”

“建议检查一下你的硬盘。”

而“SQ_Cipher”在最后一条回复中写道:“不,你们不明白。它不是静态的。我能感觉到,它在‘观察’我。”

之后,这个ID就再也没有上线过。

林默的目光死死锁定在那个ID上。SQ,苏晴?这会是巧合吗?

他立刻开始追踪这个ID。但对方显然是个中高手,所有的注册信息都经过了多重加密和伪装。林默花了一个多小时,用尽了自己所知的所有技巧,最终也只追踪到一个早已失效的、位于市中心商业区某个公共Wi-Fi的IP地址。

线索断了。

但林默的嘴角,却反而露出了一丝微笑。

因为他找到了“图案”。他找到了一个同样能“看见”雅夏冰山一角的人。

现在,他只需要等待。等待一个机会,让两个能看见“幽灵”的人,在现实中相遇。

同一时间,城市金融中心,双子塔。

在其中一座塔楼的70层,一家名为“数据脉络(Data-Verse)”的顶尖网络安全公司里,气氛有些凝重。

苏晴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,俯瞰着脚下如同电路板般精致的城市。她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西装,戴着一副防蓝光眼镜,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专注。作为公司最年轻的数据安全主管,她此刻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。

她的团队已经被一个“幽灵”困扰了整整两周。

起因是一个客户的服务器遭受了入侵。但奇怪的是,入侵者没有窃取任何资料,没有破坏任何数据,甚至没有留下任何符合逻辑的痕迹。

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幽灵,悄无声息地进来,又悄无声息地离开。

“苏晴,”她的副手,一个名叫阿米尔(Amir)的男人走过来,递上一杯咖啡,“还是没有进展。我们追踪了所有的数据流,每一次它都消失在一个……不存在的虚拟节点上。那感觉就像,就像水流进了沙漠,凭空蒸发了。”

苏晴接过咖啡,抿了一口,眉头紧锁。

‘比蒸发更糟,阿米尔,’她轻声说,声音里带着一丝寒意,‘这是追溯性篡改。日志不是被清空,而是被重写成了‘入侵从未发生过’的状态。这是一个带着时间戳的逻辑悖论。’

阿米尔倒吸一口凉气:‘这……这已经不是黑客技术了,这是在对因果律本身发起攻击。’

“所以我才头痛。”苏晴揉了揉太阳穴。

她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,调出了那个“幽灵”唯一留下的、可被观测到的“签名”。那是一段极其微小的数据碎片,每次入侵后都会在服务器最底层的日志里一闪过,持续时间不超过一皮秒(万亿分之一秒)。

正是靠着她自己编写的超高频捕捉程序,才勉强将这个“签名”记录了下来。

她将这段数据碎片用三维图形进行可视化渲染。一个奇异的、毫无规律可言的、不断自我变化的立体图案出现在全息投影中。

这个图案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和不安。

就在这时,她的私人加密邮箱突然弹出了一个新邮件通知。她愣了一下,这个邮箱她只在五年前用过一次,早就已经废弃了。

她犹豫了一下,还是点了进去。

发件人是乱码,标题是:“Re: 求助:有没有人见过这个‘图案’?”

苏晴的瞳孔瞬间放大。

那是她五年前在那个极客论坛上发的帖子!她早就忘了这件事,那是她刚入行时遇到的一个无法解释的怪事,后来也就不了了之。

她立刻点开邮件。

邮件内容很简单,只有一张图片,和一个问题。

图片上,是一个比她正在分析的“幽灵签名”复杂百倍,但核心逻辑却一脉相承的符号。

而那个问题是:

五年前,你看见了它。现在,它回来了。你追踪的‘幽灵’,就是它的影子,对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