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-04

第一卷:低语的回响 • 第四章:观察者悖论
最后更新: 2025年7月19日 下午2:15    总字数: 1974

一瞬间,苏晴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被抽空了。

她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行黑色的文字,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刺入她的瞳孔。冰冷的逻辑和严谨的理性,在她心中筑起的高墙,在这一刻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痕。

“追溯性篡改”、“因果律攻击”……这些她刚刚才对阿米尔说出的、近乎幻想的词汇,竟然被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,用一种更确信、更不容置疑的语气,反问了回来。

这不是猜测,这是陈述。

对方知道,他什么都知道。

她的第一反应是反击。苏晴的手指在键盘上化作一道残影,无数代码窗口在屏幕上弹出又消失。她试图追踪这封邮件的来源,但结果让她如坠冰窟。

这封邮件,就像是从虚空中诞生的。它没有来源IP,没有服务器记录,没有路由节点。它不符合任何网络协议,它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于她的收件箱里。它就像一个凭空出现在密室里的幽灵,嘲笑着她引以为傲的所有知识。

“怎么了,苏晴?”阿米尔看到她脸色不对,关切地问道。

“没什么。”苏晴迅速关掉了邮件,恢复了平日里冷静的表情,但紧握的拳头却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。“只是一个垃圾邮件。”

她撒了谎。她不能告诉任何人,因为这已经超出了网络安全的范畴。这更像是一个……只有她能看见的,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挑战书。

她没有回复邮件。谨慎告诉她,在搞清楚对方的身份和目的之前,任何回应都可能是一个陷阱。

但她知道,她不能再坐以待毙。那个“幽灵”,那个“图案”,以及这个神秘的发件人,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。她必须找到那个源头。

所有数字路径都指向了死胡同。挫败感中,她想起了自己知识库里一个特殊的加密分区,她称之为‘潘多拉’——专门存放那些无法用现有科学逻辑解释的、被她视为‘认知噪音’的事件。五年前的那个‘图案’,正是‘潘多拉’里的第一个条目。她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打开了它。

一条被她遗忘多年的笔记跳了出来。

【来源:孤本《符号的熵变》,作者不详。藏于城南‘迷津书屋’。注:该符号被描述为‘观察者悖论’的具象化体现,当它被‘观测’时,会反向‘定义’观测者。】

苏晴的呼吸一滞。

迷津书屋。她想起来了,那家连地图应用都定位不准的偏僻书店,店主是个眼神空洞的老人,店里的书都像是从时间的缝隙里掉出来的。五年前,她正是在那里,翻到了一本没有作者、没有出版社,甚至连纸张材质都无法分析的古怪书籍……

她看了一眼时间,下午两点。

她抓起外套,对阿米尔说:“我出去一趟,有点私事。有任何情况随时联系我。”

她必须再去一次那个地方。

在城市的另一端,“记忆碎片”古董店里。

林默平静地关上了电脑。

他知道,鱼饵已经撒下。那个名为“SQ_Cipher”的人,只要她足够聪明,足够好奇,就一定会做出反应。

但他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。父母的日记里,一定还有别的线索。

他重新翻开那本厚重的牛皮日记本,这一次,他看得更仔细。他不再只关注那些记录着诡异事件的文字,而是开始研究每一页的纸张、墨水的深浅,甚至是字里行间的空白处。

他的指尖划过粗糙的纸面,“认知共鸣”的能力被催动到了极致。

在他的感知中,这些文字活了过来。他看到父亲的字迹在纸上微微颤抖,墨迹的边缘渗出冰冷的恐惧感;母亲记录数据的笔画则像精密的电路,冷静而坚决,但最后一笔却带着一丝能量耗尽般的衰弱。他甚至能‘听’到纸张深处传来、因被‘抹除’而发出的,如同信号被干扰的嘶嘶声。

当他翻到日记本的封底内页时,他的手指停住了。

那是一片空白的页面,但在他的“认知”里,这里却残留着一道极其微弱的、几乎要消散的“信息刻痕”。

那是一种用特殊墨水写下的字迹,一种只有在特定精神频率下才能被“读取”的留言。这是他父母和他之间,独有的交流方式。

林默闭上眼睛,调整着自己的精神频率。很快,那道刻痕在他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。

是母亲的字迹,优雅而冷静:

“默,若见此字,勿信网络。喧嚣之海,不见彼岸。归于‘起点’,于‘迷津’中寻‘路’。那里有我们留下的第一块‘回响石’。”

第一次带他去的书店?

林默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名字。

迷津书屋。

那是他童年记忆里一个神奇的地方,一家塞满了各种古籍、孤本的旧书店。他的父母,正是在那里相遇的。

林默的心脏猛地一跳。

这绝不是巧合。

他抓起那张画着复杂符号的纸,冲出了古董店。

下午两点半,阳光穿过百叶窗,在林默冲出店门时,在他身后的地板上投下长长的斜影。同一时刻,数百公里外的双子塔下,苏晴坐进一辆网约车,阳光在她冷峻的侧脸上勾勒出一道金边。两人都不知道,命运的引力,正在将他们拉向城市南边那个被遗忘的角落。

那个坐标的名字,叫做“迷津书屋”。